高等院校课程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探索与实践
2018 年 6 月,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 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大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 调,要推进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和回归 梦想,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 标准。2018 年 8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 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合理提升 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 教学质量。 三亚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分子,2018 年 10 月 专门颁布《三亚学院课程“三度”建设指导下意见》,并以教 改项目立项的形式推进以“课程饱和度、课程深度和学业紧 张度”为代表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在课程“三度”建设 的第一阶段,基本保持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架 构不变,主要先从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中遴选课 程,从史、论、方法、技术等四个维度构建核心专业知识和能 力,希望唤起学生对课程质量的自信、对学业成功的自信。 在此建设目标下,分别对课程的饱和度、深度以及学业紧张 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 课程“三度”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课程“三度”建设的质量要求,课程“三度”建设的 绩效主要体现为上述要求或观测点的达成度。根据笔者所在单位实际情况,目前对课程“三度”建设绩效的评价主要 侧重于教学质量评价,所涉及指标主要有来自评估院的督 导评价(权重为 30%)、来自学院的课堂教学评价(权重为 7.5%)、团队与师德评价(权重为 7.5%)和教学基本文档评 价(权重为 7.5%)以及来自同行和学生的评价,权重分别为 5%和 40%。由此可以看出关于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 以学生评价和督导评价为主,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具有较强 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但这种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 性,而且不能全面地体现课程“三度”建设要求的达成程度。 因此,课程“三度”建设的绩效评价应结合“三度”的达成程 度。而目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课程实施和课后任务环 节,而对课程深度和学业紧张度的评价基础相对薄弱,评价 的技术手段也相对欠缺。针对当前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笔者所在二级学院尝试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及经常发 生的教学活动,通过讨论确定较符合学院实际的具体观测 内容,实现对每一个观测点的评价。其中,课程“三度”建设 评价体系中的每个观测点所对应的观测内容及其权重如表 1 所示。鉴于课程知识的专业性,关于课程深度的评价主 要来自学院教学检查中的评价和同行专家的评价,按各占 一半权重计算得分;读书笔记厚度以页数衡量,50 页及其 以上为 100 分。该部分得分计算方法为实际页数乘以 2, 满分为 100 分;另外,课堂表现、到课率、office hour 得分(5 次及其以上为 100 分)、平时测试成绩、期中期末成绩等数 据来自记分册。
2 课程“三度”建设绩效评价的实践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现以学院 2019-2020 学年所开设 课程“国际金融”和“统计学”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两门课程 在各指标上的得分及其相应的雷达图如图 1 所示。其中 “国际金融”为“三度”建设课程,而“统计学”尚未进行“三 度”建设。由图 1 可以看出,实施课程“三度”建设的课程 “国际金融”相较于未实施“三度”建设的课程“统计学”而 言,总体得分高出 4.19 分。其中,在课程实施、课程考核、 考核资源、知识重组和运用等五个方面,实施“三度”建设的 课程高出的幅度并不大,而在思维培养、课程预习、课后任 务、学习投入尤其是学业任务方面,实施“三度”建设的成效 明显。其中原因可能在于全校的课程“三度”建设以项目立 项的形式进行并将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组织验收。而在学 校验收环节,更多的是参考课程建设的有形成果,即主要依 据的材料按重要性依次为课后作业、课程论文或分析报告、 期末试卷、课程档案、office hour 记录表等。这样的一种立 项结项验收制度倒逼任课教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学生学业 负担增加方面,从而使得学生在实施“三度”建设的课程上 学习的投入时间更多,在课程预习方面也做得更好。
3 课程“三度”建设的进一步展望 根据学校课程三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于教学改革实 施者而言,通过提高课程“饱和度、深度和学业紧张度”来 促进课程质量提高,思路清晰,路径明确且评价全面,但也 对改革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饱 和度、深度和紧张度的有效结合,是个值得(下转第 52 页)相应的经验值,这些经验值就可以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过程 的一个重要依据。[5]
4 云班课支持下的教学优势
4.1 充分利用资源与时间 云班课平台的应用不仅带来了优质的网络资源,而且 让学生真正实现“走到哪、学到哪”的目标,学生可以充分利 用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不再受到课堂教学的限制。最大限 度地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不过多的干预学生,让学生 主导自己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过程。
4.2 加强师生互动,了解学生情况 传统的线上教学,教师只能获取学生的学习结果。而 在云班课辅助下的线上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云班课平台 掌握学生的学习结果数据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及时掌 握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情况等。不仅促进了教师与学生 之间的互动交流,加强了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 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
4.3 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云班课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使学生能够享受学习过程。在教师发布答疑讨论和 头脑风暴的教学活动时,学生可以做到主动思考,积极参 与,发散思维尝试自己去寻找答案和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 知识点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4.4 对教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云班课可以将枯燥的课堂讲解过程搬到互联网 上,融入合作学习的大氛围,可以稳定学生学习动机,这就 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其次,教师帮助学生掌握 自己的学习节奏,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 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最后,教师还要有较完整的评 价体系,不但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 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帮助学生对学习策略和教学内容 进行不断调整,使学生掌握全部学习目标,并通过最终的综 合性评价。[6] 在这种模式下,对教师的管理能力也带来了挑战,在进 行线上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过度重视经验值而忽略 学习内容。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时检查,及时 对学习内容进行查缺补漏,要预防部分学生出现对教师发 布的教学任务只是下载了但没有认真学习的情况。[7] 5 总结 云班课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 现了个性化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给学 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云班课 平台的功用也在不断升级,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实践。
参考文献
[1] 魏敬民,武美玲.蓝墨云班课移动教学 APP 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1):201-204.
[2] 山少男.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的碎片化学习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的 实践——以《网络媒体应用》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17(01):137-139.
[3] 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 化教育研究,2004(03):1-6.
[4] 刘智妮.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J]. 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2019(9):241-242,245.
[5] 杨艳雯,王小根,陶鑫荣.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与设 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6):106-109.
[6] 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4-78.
[7] 田巧娣,王艺臻,赵丽粉.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 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3):19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