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出版年份查看杂志:

浅析新时期高校的文学美育

林 琳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在 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 人,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时期,美育作为高校的一种教育手段,通过开设文学类课程的形式,教 授大学生相关知识,赏析文学作品,对生动的美的形象产生审美体验,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造大学生的人生 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Array
栏目:高教论坛

  美育,即审美教育。通过传授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最终促进人格完善,使人性得到完满的发展。美育不仅概念内涵丰富,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外延,既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美术、音乐、舞蹈等具体艺术技巧的教育与提升,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美感教育,更注重在这些教育中实现审美能力培养与审美价值观塑造等。

  1 高校文学美育的重要意义

  1.1高校实施文学美育,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关注知识技能教授,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在不断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问题。但是,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重视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理想道德、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培养,高校的素质教育亟待加强完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容。在文学类课程中,引入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改变学生,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1.2 高校实施文学美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道德规范美育还具有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即道德感化。人们的道德行为直接指导了其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美以及反映社会美的相关文学艺术作品推荐给大学生,使得大学生了解美,了解美的事物、美的形象,以此来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特别是当今一些优秀的弘扬正能量的文学艺术作品,揭示了美的真谛,深刻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大学生。

  1.3 高校实施文学美育,有利于净化大学生复杂情感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敏感,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建立积极向上健康的人格,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浸染,是一个紧迫的问题。文学美育可以承担这一使命,帮助大学生逐渐建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美化他们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心 理学家就认为,人有低级情感,也有高级情感。上述二者的 差别在于,前者受环境影响较大,它往往与事务所处的具体 环境有关,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后者则更加理性 和稳定。在高校开展文学美育,就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广泛、 丰富、深刻的思想和理性判断的高级情感。

  2 高校文学美育的内容

  2.1 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人文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 情趣。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没有人文精神 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文学是对人的研究,即人学。文 学作品作为客观的审美对象,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人 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理解。通过作家的妙笔,固化的历史 和刻板的日常变得鲜活起来,绚丽的人类精神世界和高尚的 生命活力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使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眼 睛,用审美的眼光真正地看待世界和人生。同时,优秀作家 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也无疑对学生审视和理解人生产生 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进步的作家,他们既是文学家,更是杰 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爱国者,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力量, 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起到指引雕琢的作用,高尚的道德情 操和人格魅力,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必将激励他 们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精神家园。

  2.2 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 美在意象,是人类心灵映射的产物,人类对五彩斑斓的 感性世界以及它背后丰富意蕴的感性能力,就是审美能力。 在转瞬即逝的审美直觉中,形象与理性交织、情感与认识融 合,生成审美意象,伴随着审美愉悦。在这种愉悦中,我们体 验人生的意味和情趣。通过促进文学课程体系的发展,以文 育人、以文化人,推动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中优美生动的写作形式,与爱相结合,有助于激发 提升学生接受、理解美的意愿。同时,有助于培育学生对美 的感性体验,培育审美心胸和审美风尚。调动学生审美认 知,培养观察美和爱的东西,欣赏美丽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审 美情趣。通过文学作品中不朽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大学生的 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大学生在感受美的形象和理解 美的内涵的过程中,不断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 促进高校文学美育的路径

  3.1 重视开掘文学经典的美育价值 在人类的文学长廊中,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大师,都镶嵌 下了展示人类在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与心灵秘史的文学艺 术精品,即通常所说的文学经典。这些文学经典,经由作家 们的文笔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悟赋予了不同的时代,进而 造就了文学经典的永恒的价值。作为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 观的体现,文学经典不仅仅能使广大读者感受到精神力量的 鼓舞,更能有效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活道德规范。在新时代, 我们必须大力传承学习这些文学经典作品,阐释它们在当代 社会的积极的意义,从而创造性的诠释经典,发挥经典在审 美育人方面的价值。

  3.2 建构交叉融合的文学美育课程体系 文学美育与许多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课程设 计中,要运用多种方式手段来充分发掘审美教育资源。要 提升学生的哲学修养、艺术鉴赏经验和文艺史知识,应该开 设文艺心理学、语言文字学、人类社会学、神话学、民俗学、 文化风俗史等相关基础课程。另外,要通过不断整合各类 教育资源,形成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体系。结合诸如 电影、电视、戏曲、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表现形式,形成一 个全方位美育共享课程体系。广泛开设视觉媒介类交叉课 程,诸如视觉文艺类课程、电影电视艺术类课程、大众媒介 与文化等;更要结合人文社科的鉴赏类课程,大力开设古今 文学经典、中外影视精品、各门类艺术作品鉴赏等课程。 3.3 积极营造美的教学氛围 首先,老师的表情必须优美。除了庄重的外表外,教师 还应使用丰富的表情达意方式讲述悲剧性的、悲伤的、新鲜 的或开朗的故事。其次,老师的语言应该优美。文学课授 课老师的语言要化抽象为具象、要智慧而不失风趣、要幽默 而富于哲理、要快慢高低得当适宜。最后,老师的文字书写 应该漂亮。由于板书直接反映在学生的视野中,因此板书 设计应具有雕塑性的美感,应努力做到简单、直观、形象,而 且老师要在写字上下功夫,书写要规范美观。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非朝夕之举,它是一 项长期、繁巨、复杂的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多门学科,需要多 方面部门通过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来完成。这其中,作为美 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的文学美育,在培养大学生追求真 理、塑造人格、涵养精神方面作用十分巨大。我们要在大学 生文学审美教育中,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 生认识美,了解美,将文学美育有机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当中,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新华网,2018-08-30.

  [2] 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9-02-01.

  [3] 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9-04-25.

© 2021 《科教导刊》杂志    皖ICP备2020016010号-1      网站技术支持:网易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