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出版年份查看杂志:

高职院校教科研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改革

张长喜 齐运瑞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河南·焦作 454150)
摘要:教师教科研能力是教师个人能力的重要展示,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本文阐述了 高职院校教科研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的现状,并对现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针对评价行政化严重、教科研活动缺 少教师参与、经费不足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为高职院校教科研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Array
栏目:科教热点

  1高职院校教科研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现状分析 重文章发表,轻应用。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对教科研没 有准确的认识,更注重文章的发表,而轻视应用型项目。相 对于应用型项目而言,文章的发表相对简单,更容易完成, 但含金量相对不那么高。教师不能将文章与应用结合,过 于重视文章的发表导致应用型人才也在不断减少。 教科研合作少、团队建设不足,连续性差。高职院校师 资力量相对薄弱,学历水平参差不齐,高学历高技术性人才 不足,因此,出现教科研合作少、团队建设不足,连续性差的 问题。有些教师专注于教学研究,忽视科研探究;而且许多 高校缺乏完整的教科研人才,学术氛围淡薄,无法形成完整 的教科研团队,导致教学与科研成果少,连续性差。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对于评职称没有 过多决定性作用,且科研是个漫长的过程,加上一些高职院 校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对于 研究的投入达不到一定的水准,因此出现高职院校难以出 科研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情况。教师不能做到通过 教学和科研,做出有效的、对学生发展成才有所帮助的研究, 只能局限于校园之内,对社会经济发展几乎没有帮助。

  1.2 原因分析 评价行政化严重,重量轻质。当前,高职院校对教科研 的考核缺乏激励,行政化严重;高校过多关注教师的科研产 出量,而忽视其质。量化成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使得教师在 进行教科研项目时,缺乏热情和专注力,忽略教科研的过程 和质量,盲目追求数量。一些教师为了完成学院布置的教科 研任务、应付上级部门的考核,学术态度不端正,敷衍了事。 这样并不能真正对教师自身和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 科研功利性强。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师 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不高,而另一部分积极参与教科研的 教师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职称评聘。教师对于教科研没有正 确的认识,导致教师在进行教科研项目时,不能用心研究, 进而导致难以从其中获取更多地有利于教学计划、教学实 践和教学管理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功利性角度出发,教 师难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导致研究成果难以对学生的 发展产生质的影响。经费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教科研的顺利进行离不 开经费和制度的支撑。而在许多高职院校中,科研经费的 申请程序烦琐,申请成功率不高,导致许多科研项目因没有 足够的经费支撑而不得不搁浅。院校不能正确引导教科研 项目的进行,使许多教师失去教科研的热情,往往刚提出一 个课题,就因为经费而不得不停止。长此以往,导致教师申 请的课题越来越少。

  2 高职院校教科研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改革必要性 教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学术水平的重要因 素,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直接影响院校的晋升。且当今社会, 一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高。不仅需要知识型人才,更偏 向于技术型人才。而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 才的责任。每年,高职院校都将为企业输送一批应用型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革新,高职院校 若想要在发展中稳步前行,需不断革新教科研管理机制和 评价机制中不合时代要求的地方,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 供良好的平台。

  3 高职院校教科研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改革措施

  3.1 建立健全教科研项目与考核制度 院校应建立健全教科研项目与考核制度,合理安排教 学和科研的比重,制定出符合学校和教师发展的考核制度, 正确引导教师进行教科研。完善考核制度,第一,应坚持定 量评价与定向评价的有机结合。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 力度,加大对科研进度的追踪,避免出现为应付检查而敷衍 的情况。第二,坚持学术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高职院 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因此,教师教 科研是否对社会有帮助同样是评价教科研成果的重要标 准。多维度考核评价标准相结合,帮助引导教师更好地进 行教科研,真正地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3.2 营造宽松和谐的评价标准 一些院校在对教科研项目进行评价时,要求过于严格 单一。但对于不同的专业课题而言,统一的评判标准并不 合适。所以,院校应更改考核制度,全方面、多角度考核教 师的教科研成果。可将教研人员从事研究的综合信息和整 体面貌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用教研成果的质量、所产生的 实际效应等综合指标来评价教科研成果,而不是以单一的 标准进行评价。细化考核标准,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科,采用 不同的评判标准。这样能更准确地评判教师的项目是否符 合标准,是否能够通过。也使得教师在进行教科研的过程 中能够用更专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3.3 提高教科研意识,形成团队合力 在进行教科研的过程中,团队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而且由于一些院校无教科研意识,导致校中缺少学术之风。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教科研在促进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教科研不仅用研究来解决问题,还能够满足学 校未来对于教学的需求,促进职业教学的发展,满足对人才 的需求。因此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理性看待教科 研工作,认识到教科研的重要性,消除青年教师对于教科研 的恐惧感,将教科研看作和上课同等重要的事情。在团队 中,学校应鼓励更多的有经验的教师做学科带头人,形成团 队,鼓励新老教师多多交流理念和经验。

  3.4 完善、优化激励政策 学校应完善、优化激励政策,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学 校实际职称晋升、科研工作考核评价、教学科研激励方法, 激发教师的科研动力。院校应当给予教科研带头人更多的 激励政策。可从物质、精神、培训、个人发展等多个方面激 励,鼓励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科研之 中,并且能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为院校教师搭建良好 的教科研平台。而对于年轻的教师,院校可提供多重教学 资源,从精神上鼓励年轻教师积极投身于教科研中,完善自 己的知识学识,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价值。

  3.5 淡化成果指标,鼓励用心研究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但学校不可 因此而盲目追求教科研产出量,而忽视质。学校应树立正 确的科研观,淡化成果指标,降低教师的教科研压力,鼓励 教师用心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以教师和学生为本, 切实研究对学生、对教学有帮助的内容,将教学与研究相结 合,从教学中总结经验,将研究运用于教学。教师通过教科 研,会获取更多地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式, 积极创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4 结语

  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培养是学校 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高职院校教科研的改革是一项缓慢而 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有许多的问题和阻碍。学校只 有合理规划,正确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才能更 好地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 才,为高校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2020年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高 职院校学分制实践改革”(编号:教发规〔2020〕329 -59)

  参考文献

  [1] 李文杰,王桔,张恒彬.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J].现代职业教育,2019,(19):120-121.

  [2] 佟艳芬.浅论高职院校教科研及管理[J].才智.2011,(07):335.

© 2021 《科教导刊》杂志    皖ICP备2020016010号-1      网站技术支持:网易科技有限公司